1.廣播劇是一種只用聲音講故事的表演形式,透過角色對話、音效與背景音樂,創造畫面感與情節推進。
2.廣播劇起源於20世紀初的收音機時代,是早期家庭娛樂主流,至今仍廣泛應用於Podcast與有聲書市場。
3.廣播劇是讓聲音創造畫面,聽覺刺激結合想像力,讓聽者在腦中自行生成畫面,被稱為「耳朵裡的電影」。
4.廣播劇基本要素:劇本、配音、音效、背景音樂(BGM)、節奏設計
5.好劇本的關鍵:角色動機清楚、每場都有衝突與轉折、台詞有節奏與情緒層次、留有空白讓聽眾想像。
6.廣播劇的構成要素:
(1)人設建立:角色年齡、職業、語氣特徵、口頭禪等,協助聽眾辨識角色。
(2)衝突設計:每場戲需有角色目標衝突、情感張力,創造戲劇張力。
(3)情節鋪陳:設計起承轉合,有引子、轉折、高潮與結尾,維持聽眾專注力。
7.衝突設計常見類型
(1)人與人:價值觀、誤解、利害衝突(例:室友互搶洗衣機)
(2)人與自己:內心掙扎、壓抑情緒(例:面對分手後的自我否定)
(3)人與環境:外在事件造成壓力(例:電梯故障導致錯過重要面試)
8.廣播劇的構成要素
(1)聲音畫面轉換:用敘述/音效/語氣切換表現場景變化,如「電梯關門聲」、「環境音切換」。
(2)金句安排:設計一句記憶點強的台詞,作為角色標誌、推動故事,或作為片尾餘韻。
9.注意劇本寫作格式,方便演員和後製工作
10.配音表演訣竅
(1)聲音的快慢、高低、強弱都能演出角色性格與情緒
(2)情緒轉折、角色區分、口語自然感
11.音效與BGM使用技巧
(1)音效:開門、雨聲、腳步、手機響等
(2)BGM:襯托情緒、轉場、建立節奏
(3)注意不要讓音效搶戲,聲音比例要適中
12.節奏設計
(1)「整體故事」與「聲音表演」的時間感與起伏設計。
(2)就像你在聽一首歌,會有慢慢鋪陳、突然爆發、副歌高點、結尾淡出,節奏就是這個「流動感」的安排。
(3)情節節奏:劇情推進的快慢、有沒有留白喘息、有沒有段落遞進。
例:一開始慢慢聊天,突然門鈴響起 →節奏加快 → 情緒爆發 → 最後安靜停頓。
(4)聲音節奏(表演節奏):包括語速、停頓、搶話、拖音等聲音的「時間運用」。
例:角色說「我……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這句話,斷句就設計了節奏。
(5)剪輯節奏:有些是後製加的,例如背景音樂的出場時機、音效進出、
沉默空拍。
(6)「節奏設計」是整個故事的時間感和起伏設計,故事流動感;「衝突設計」 是指角色之間(或角色內在)目標不一致時所產生的張力或戲劇爆點,它是情節的「鉤子」,讓人想聽下去。
(7)衝突是一場戲的爆點,但如果節奏沒有鋪排,你就會錯過那個爆點。一齣廣播劇,如果全程都在大喊、或全程都在聊天,那就沒有節奏。節奏,是讓人想繼續聽下去的聲音節奏感和情緒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