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束無人機基地的參訪之後,第二站來到「嘉義縣東石合作農場」,這是推廣淨零永續產業的先驅者,一下車,濃濃的臭味鋪天蓋地而來,濃到讓子琳想拔腿逃跑的地步,子琳想:我的天哪!這是牛屎味嗎?農場工作人員一個一個發口罩給記者們,這時農場主人余仁仲說,對他來說,聞到這個味道,就像聞到錢的味道!好吧,雖然子琳對賺錢很感興趣,但對這麼臭的味道實在不敢恭維,所有的參訪記者分為兩團帶開導覽,第一團由現在的廠長—余律毅,一位帥帥的年輕小夥子帶領,第二團也就是子琳這團是由創建的老廠長—余仁仲帶領,年紀大概比子琳大一點點吧!
原來老廠長家族從傳統務農轉為做有機肥有這麼一段故事呀!子琳跟著老廠長的腳步往前移動之後,進到廠房裡,居然撲鼻而來陣陣很香的氣味,原來我們是走進了種植杏鮑菇的廠房,老廠長開始介紹他們家的太空包和如何接種菇苗, 余仁仲老廠長說2
我們跟的余仁仲老廠長的腳步來到廠房,一區一區庫房裡的杏鮑菇苗,隨著時間的演進而成長,漸漸地太空包就由黃褐色被白色佔據,在最後一間庫房裡杏鮑菇已經長到可以採收的程度了。老廠長說看杏鮑菇,要看它的傘頂是不是有微微地包覆,這樣是最漂亮的,走到溫控的廠房外就看到正在做杏鮑菇分級的工作人員,根據菇的大小與漂亮程度作分級和定價。
再走到種杏鮑菇的大廠房外,有工作人員將種杏鮑菇的殘餘太空包丟進一個機器裡,機器自動將太空包外的塑膠套和太空包裡面的介質分開,這是有很重要的用途的,因為老廠長年輕時務農,深感農藥和化肥的使用氾濫,為了不愧對自己的良心,將所有的農業種植從一開始到最後的流程研發設計成可以永續再利用,一點也不浪費,又能全部變黃金的一套環保生態系統,也就是用太空包種杏鮑菇,杏鮑菇採收後,分離太空包的塑膠袋和介質,剩餘介質送到堆肥廠房,塑膠袋送去用水清洗、晾乾之後再破碎為塑膠微粒,我們先來看堆肥廠吧!
我們走出廠房,有農場的工作人員拿著塑膠腳套分給大家,並說:如果想參觀肥料區的記者,最好套上塑膠腳套,不然鞋子會沾到臭臭的,子琳在心裡猶豫了一下,雖然很臭,但還是拚了,一定要感受一下堆肥廠區的情形,畢竟是這麼永續環保、循環再利用的事情。
子琳踩在隔著塑膠腳套的「肥」地上,雖然堆肥是在廠房裡面幾個特定的區域,但一踏進堆肥廠,地上就有稀稀薄薄地殘餘肥料,子琳心想:幸好我已經套上塑膠腳套了,不然鞋底帶著這個肥,一上遊覽車大概要薰得全車的人大叫了!越靠近堆肥區,地上的肥越重,目前堆肥區並沒有正在堆肥的物料,正處在空窗期,據說這些堆肥大概要堆上3個月以上,讓這些介質慢慢發酵,成為對植物有用的有機肥,即使如此,站在堆肥區沒多久,隔著口罩,子琳還是臭到一直想吐了,一面拍照一面觀察這個堆肥區,手機和身體都不敢碰到任何這個廠區裡的東西,腳呢,也要一步一步踩穩,不要一不小心跌倒了,那就GG了!走出堆肥廠房,工作人員祭上清香噴霧,幫每個人全身上下噴一噴,去除臭味一下。
東石合作農場還有一個農用塑膠清洗生產線,將杏鮑菇分離出的塑膠袋、溫網室塑膠農膜、農業栽培所使用的塑膠膜及運輸幀袋等,經一系列的清洗流程,乾燥之後,破碎成塑膠粒,再製成肥料袋、各式農用塑膠包裝袋或塑膠繩等等,可能有些人會有個疑問:市面上也有做塑膠袋回收的業者,為何東石合作農場還要自己開發一套塑膠回收系統呢?因為農用的塑膠袋很多都會沾有泥土,對於一般的塑膠回收業者來說,極難清理,但東石合作農場在水洗的過程中將泥土和塑膠袋分離,泥水回歸農田,塑膠袋再繼續往下走流程,對於農場來說是一點也不浪費的處理過程。以上就是子琳參觀東石合作農場,全程觀摩循環農業一個很完整的流程與模式,真的是很大的收穫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