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202//幸福家庭甜蜜蜜/婆婆也是媽
計畫要結婚的兩個人首先要面對的就是住的問題,很多長輩買房子的考量就是要和孩子住一起,也就是說很多的準新娘面臨與 …
計畫要結婚的兩個人首先要面對的就是住的問題,很多長輩買房子的考量就是要和孩子住一起,也就是說很多的準新娘面臨與 …
常聽說『愛情是婚姻的墳墓』,婚姻除了牽涉到雙方對婚姻的看法外,與夢幻的愛情相較下,更是天壤之別,畢竟婚後彼此會經常面對『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務實生活,光是這點就嚇跑了許多人!你是否對婚姻也有這些擔心呢?
三十歲,在我父母的年代,這是大部分的人都已經結婚生子,開始經營一個家庭的年紀,到了這個時代,要不二十出頭歲就結婚,要不過了三十歲才結婚,三十歲似乎面臨許多人生的轉折:再不結婚,女性就要當高齡產婦了、年輕時可能愛面子又受不了打擊,相較之下三十歲處於成熟一點的年紀,身心都與從前不同了、之前的三十年,我一直活在別人對我的期待裡,三十歲之後呢?
我們都期待「家」,是我們的避風港,是我們在受到挫折、受到傷害時可以療傷的地方。「家」除了可以給我們關愛和歸屬感,也可能讓我們迷惘、受傷、或者失落。「家」在華人文化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我們期待從家人那裡獲得歸屬感,我們也需要家人對我們有認同感。
但要如何在家庭裡被看見,獲得家人的認同,並且真實的面對自己內心的感受,實現自我價值?
COVID-19疫情席捲全球,但是讓大家想不到的是在疫情之中,居然也發現一些和性別有關的議題,比如因為疫情,部分地區因為學校或托育中心關閉,使得女性照顧子女的責任加重,根據國際衛生組織統計,女性佔了全球第一線的照護工作比例是70%以上,包含護理師、藥師、社區照顧工作者等。
COVID-19疫情期間看見了許多性別議題,但這些議題其實並非憑空出現,而是存在於社會中、家庭中各種不平等的性別體制,透過疫情被凸顯出來。
很多人在結婚前總會對婚姻有一些美好的想像,兩個人在突破戀愛時的種種困難,終於在一起了,而且既然是因為相愛而結婚,就應該會從此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但想像總是和現實距離太遙遠,當每天生活的真實狀況和我們所認為的婚姻有所不同時,會讓人產生失望感。
我們常在家庭裡看到一種場景,家長百般用心的陪孩子複習,不斷的反覆叮嚀,期待自己的孩子能有個好成績,結果…孩子成績有如預期嗎?當孩子就差幾分沒有滿分,身為家長的你會有什麼反應呢?我們一方面希望孩子能出類拔萃,贏得各類競爭,但又不希望人生全是打分數,也想讓孩子快樂學習,朝自己喜歡的去發展。家長常常在這兩種教育方式間擺盪不定…
你現在是幾歲呢?人口高齡化是全球現象,現代人已經不太相信養兒防老那一套,許多人不婚不生,更關心退休後的第二人生,歐美各國不用鼓勵,老人們都懂得要好好活出自己,而年紀到了還沒死去,在面對不斷地老,生理功能不斷退化的當下,要如何活出自己呢?
隨著社會的變遷,家庭結構趨向多元,同居家庭、單親家庭、繼親家庭、隔代教養家庭、跨國婚姻家庭等比例日漸增多,長期以來,單親家庭因為數量多、可見度高,經常成為關注焦點,但其實許多家庭的背後,經常有隔代教養的議題。現今家長忙於工作或其他因素造成無法照顧子女時,許多祖父母就必須分擔照顧孫子女的責任,甚至變成沉重負荷。
臺灣家庭已不分世代,普及地使用Line、 FB等,作為家族間互動的方式,串聯家族成員間的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庭與研究中心主任林如萍教授分析指出:台灣的父母多數認同並運用數位、社群媒體有助於子女教養,但就「育有青少年」的父母來看,相較於美國的父母,臺灣的父母對於青少年子女使用數位科技及社群媒體的瞭解與監督程度顯著較低。